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3|回复: 2

太极拳拳架、拳势的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对史料的占有,及先辈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能从陈长兴传拳杨禄禅开始到孙禄堂晚年定孙式太极拳结束作为研究。有关陈长兴传拳杨禄禅的记载首见于李亦舍的《太极拳小序》,李在文中写道:“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枝。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二十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日‘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小序中提了五个人的姓名,即陈长兴(陈家沟陈姓)、杨某(即杨禄禅)、陈清平、武禹襄和李亦舍。这五个人都是近代太极拳发生、发展的关键人物。只有搞清楚这五人所练拳架、拳势,以及与他们几人有关联的陈鑫、陈发科、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人所练拳架、拳势。我们才‘能从中找到拳架、拳势的变化的规律。首先,我们先把小序中提到的五个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几人有关联的陈鑫、陈发科、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作一详细的说明,以便对后面的研究作一铺垫。我们都知道杨禄禅的师傅是陈长兴,杨禄禅学成后回到河北永年,首先是在永年传拳,武禹襄曾经跟杨禄禅学习此拳术,由于杨禄禅对此拳非常珍爱,不肯轻易传授给人,而武禹襄又特别喜欢此拳,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到赵堡镇跟陈清平学拳,据传陈清平幼从族叔陈有本习练太极拳,聪颖好学,刻苦勤奋,揣摩推敲,自创陈式太极拳小架(陈家沟人时称新架),动作小巧紧凑,缓慢柔和,刚柔得宜,劲力浑厚。因其人赘于赵堡镇,故所传拳架又称“赵堡架”,后演化为太极拳重要一派。武禹襄得陈清平精心传授,得其精华,回永年后精心研究此拳,写出诸多太极拳经典理论,对后世太极拳发展影响极大。李亦舍是武禹襄的外甥,也喜欢太极拳,随武禹襄习太极拳达二十年,可以说完整继承武禹襄的太极拳,其编撰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理论。其徒郝为真全面的继承了李亦舍理论和功夫,应该说郝为真所练的拳架、拳势就是我们目前所称的武式太极拳的拳架、拳势。郝为真后来传孙禄堂,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孙式太极拳。杨禄禅回到河北永年教拳,后经武禹襄之弟汝青推荐,到北京教拳,为清王朝旗营武师。他武艺高强,在较量武技中,无往不胜,有“杨无敌”之称。他根据长期教学经验,改编了拳套动作。并把改造后的拳套教给其子杨健侯,杨健侯传给其子杨澄甫,经杨澄甫的不断修改,定型为杨式大架子,成为后来广泛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禄禅在京授拳时,全佑是其最佳弟子之一,学得杨式大架,后又从杨禄禅次子杨班侯学得杨式小架。学习笃诚,兼得杨氏两代之技艺,且善于柔化,著称京城。吴鉴泉自幼秉承父学,刻苦钻研,造诣颇深。在杨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形成风格独特的吴式太极拳。自陈长兴之后,使陈式太极拳中兴的当属陈鑫和陈发科二人。陈鑫(1849一1929)是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随父仲牲练武,每练一式,必探明其拳理,寻其精微之处,做到文武皆通。一生清贫,靠教蒙馆与授拳为生晚年发愤著书,阐释陈式太极拳理法及祖传练拳经验。1908年至1919年撰成《式太极拳图说》,凡四卷。1一3卷详述太极拳的着法、运动及周身规矩,以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是对陈式太极拳的全面总结,成为后人研习的重要典籍。陈发科(1887一1957)是陈长兴的曾孙,其与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是同之人,他于1928年应邀赴北京授拳,其技艺精湛,慕名拜师者很多,使陈式太极拳得到广泛传播,影响很大,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其拳架在陈式太极拳一门中应该是具有代表性。也应该是继承了陈长兴一派的拳架、拳势。从以上对近代太极拳历史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对近代太极拳几大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几派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对这几派的拳架、拳势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拳架、拳势的名称及顺序见附件一)在对比他们的拳架、拳势之前,我们首先对什么是拳架、拳势进行一下界定,以便于后面的论述。《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一书中是这样讲的:“拳架是指前人在练习太极拳时,对于太极拳的成套拳式即太极拳套路,习惯上称其为拳架。”“拳势是指太极拳的运动特征与内在韵律、规律,包括拳式的连接方式、躯体的动态幅度、神采的张扬与内敛的程度等,即拳架的综合走向、趋势和章法。”。首先,我们先对比一下陈家沟的陈长兴与赵堡的陈清平二人的拳架、拳势。由于陈长兴的拳架、拳势没有记载,我们就以与其渊源最近的其曾孙陈发科的拳架、拳势和陈清平所留下的拳架、拳势进行对比。对比分析发现,陈清平的拳架中,没有了兽头势、护心捶、井拦直入、翻花舞袖、拗莺肘、连珠炮、倒骑龙、顺莺肘、窝里炮等拳势。而被去掉的这些动作都是些长拳类的,难度大,且有发力、速度快,都是些技击性强的动作。不管陈清平处于什么目的改拳,但从被去掉的拳势来看,都是些伤气的元素被删除了,也就是说养生的元素增加了,而技击的元素减少了。其次,我们再对比陈家沟的陈长兴传陈发科与杨禄禅传杨澄甫太极拳拳架、拳势,看一下他们之间的变化发展。前面已经介绍过,杨禄禅学拳于陈长兴,学成后,杨禄禅一直从事太极的教学和研究,其孙杨澄甫基本上继承了杨禄禅的拳架、拳势。陈发科乃陈兴之曾孙,从史料来看应该是继承了陈长兴的拳架、拳势。且杨澄甫与陈发二人属同时代人,二人都以功夫出名,然而,对比二人的拳架、拳势发现有大的不同。杨澄甫拳架、拳势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中正圆满,结构严谨庄重,具有套路演练气派大的风格。陈发科拳架、拳势特点是:动作刚柔相济,手法螺旋缠绕且多变,呼吸要求“丹田内转”,套路势宽大低沉,且有发劲、震脚和跳跃动作。从杨澄甫拳架、拳势中,我们己经看不到拳架、拳势中发劲、震脚和跳等动作,看到的是拳架、拳势变得更加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势中正满,结构严谨庄重的太极拳。由此,我们看到从陈长兴到杨禄禅再到杨澄甫,其拳架、拳势已经发生显的变化,那就是拳术中的技击元素减少,养生元素明显增多。太极拳从外上和传统的导引术没有多少区别,因此,近代学者吴志超认为“太极拳是我传统导引健身法发展的最高形式”。更有甚者认为太极拳“是属于养生类的体育是我国古代导引术发展的结晶”在这里,我们再说明一下陈发科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发科的徒弟洪均生先生在其所著《陈式太极拳使用拳法》中讲到:我学吴式太极拳之初,刘慕师言:“学此拳应动作缓慢,练的越慢,功夫越好。”也就是功夫越好,才能的越慢。陈师初来刘家,寒暄之后,表演了陈式一、二路拳,大家都准备以小时以上的时间,瞻仰名师拳法。不料两路练完,只用十余分钟,而且二路跃神速,震脚则声震屋瓦。陈师表演后稍坐即辞去。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练得这么快,按“运动如抽丝”的原则来讲,岂不把丝抽断了;有的说震脚不合“迈步如猫行”的规律。刘师则说:“虽然动作快,却是圆的;虽然有发劲,仍是松的。我们既请了来,便应学下去,等学完拳式,再请教推手。如果比我强,就继续学完二路。”从洪均生老先生这段话中,我们得知陈发科初来北京所教陈式太极拳练习速度较快、有发力震脚动作,与当时北京所传太极拳是不一样的。但正如刘慕三所言“虽然动作快,却是圆的;虽然有发劲,仍是松的。”而这些要领都与养生要领不相悖,说明当时的陈式太极拳虽然形式上与其它式太极拳区别很大,而其本质是相同的。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武禹襄和陈清平的太极拳拳架、拳势,武禹襄初学于杨禄禅,后学于陈清平,并得陈清平真传。后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精心研究,按照《太极拳谱》的理论对太极拳进行了改革,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武式太极拳拳架、拳势。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小巧,步法虚实分明严格,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胸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位置。从武禹襄的太极拳拳架、拳势我们看到,拳谱里面与陈清平的太极拳拳架、拳势相比有很大的改动,凡不合王宗岳太极拳论者,都改或去掉,如陈清平架中的金刚捣锥、跌岔(叉)、扫膛腿、震脚,都被去掉。武禹襄的改革应该说也是去掉了那些明显伤气的动作及违反人体反关节的动作。也是养生的元素增多,技击的元素减少。下面我们对比一下吴鉴泉与杨澄甫太极拳拳架、拳势。吴鉴泉的太极拳学之于其父全佑,全佑初从杨禄禅习太极拳,后拜杨禄禅子杨班侯学杨式小架太极拳。吴鉴泉在传承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从吴鉴泉与杨澄甫太极拳拳架、拳势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拳架、拳势变化较小,但是吴鉴泉的太极拳拳架、拳势更加趋向柔和,养生的元素更加明显,技击的元素越来越淡。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太极拳中最后一个流派孙式太极拳。孙禄堂精形意、八卦,后向郝为真学太极拳。有所得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孙氏太极拳。该拳上下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转身则以开合承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时人称之为“开合活步太极拳,’郝为真是武禹襄的徒孙,其较为完整的继承了武禹襄的拳架、拳势。孙学之于郝,其拳架、拳势与武禹襄的太极拳拳架、拳势区别不大。只是孙禄堂将形意、八卦的内容融合到太极拳之中。孙禄堂认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64他把“一气”作为太极拳的本体,他说“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并认为“……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气,以蓄神为主。”“从孙禄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孙禄堂认为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以蓄神养气为主。把养生元素放到第一位,技击只是气的运化而己。综上所述,通过对六派太极拳拳架、拳势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较清晰的看出太极拳的发展趋势,从陈长兴、陈清平到杨禄禅、武禹襄再到吴鉴泉、孙禄堂,太极拳中的技击元素和养生元素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按照练拳的先后顺序来看,拳术中的技击元素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弱,而养生元素却变得越来越明显,即使是注重实战技击的陈式太极拳也趋向柔化的一面。古人从创拳时只是为避免伤气,为解决武术的练和养的问题一,到孙禄堂的“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练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养气。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武术家的武术观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点在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中己经提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9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文章前请一定仔细看看写的内容是否有偏颇,要不很容易对初学者形成误导。技击和养生在于练法的不同,跟招式的关系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飞蝴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