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0|回复: 0

“舍己从人”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知网
1“舍己从人”概念界定
舍己从人原则是指彼此双方在太极技击中互为对手,己方根据彼方在实战中的攻防变化,以己之动始终顺随彼之攻防动作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各种劲力和技法的运化,寻找彼之破绽,在得机得势时施以最有效的方法,以达制胜彼之目的。太极拳在技击过程时,这种“舍己从人”的制胜思想是建立在对对手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中所云:“夫决胜之策,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因此在对抗中只有知己知彼,诱敌深入,引进落空才可以导致对方在技击实战过程中失去平衡、暴露破绽,从而可以达到借力制人克敌制胜的目的。技击过程中想要做到舍己从人,就应在攻防转换的过程中得机得势。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身形的保持、劲力的运化都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太极技击中使自己始终处于得机得势的状态的根本要领,在于通过身法的运化、以及有效的步法移动,从而保持自己的重心。《太极拳论》中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祥辩焉。”要想做到“舍己从人”,在实战技击过程中还要求做到“粘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
2“舍己从人”原则在太极拳技击中的具体运用
2.1粘连黏随屈伸灵
粘是指技击过程中己方动作时刻粘着对手不离开,黏是指相互接触有粘连的感觉。连和随都要求顺着对手的动作姿势变化而变化。粘黏连随体现了太极拳功夫高深的技法特点,在技击中要求始终随对手的动作变化而变化。例如太极技击过程中假如对手用大力推我胸腹部,我方用“听劲”感知对手劲力的变化方向和路线,当对手突然发劲时,我方通过身法运化,随对手动作变化向后引化,顺随对手劲力发放的方向,微微向后引化含胸,当对手劲力发放结束时,犹如强弩之末,处于劲力收之不可,发之不能的境地时,再利用有效的技击招法将对手击出。《太极拳论》上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是“舍己从人”规律在技击实战中对于技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粘连黏随,我方必须具备听劲功夫,我方在技击中使用的柔劲体现的是能够伸缩、能够变化的柔劲,表现为一种退之可守、进可攻的内在劲力,能够体现劲力的弹性、柔化、轻灵。随着太极功夫的精进,在听劲功夫的基础上要做到化劲。“化劲”就是当对手进攻我方时,不以硬劲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始终通过自身的身法、手法、步法的综合运用,顺随对手劲力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使对手攻击的力量被“引化”走,其身体重心随着我方动作的变化,慢慢被牵引到支撑面的边缘,“化”走对手的力量的同时,通过自身身体对对手力量的感知,判断对方的劲力变化方向和路线,以及对手身体重心的位置变化,摸清对手劲力的虚实变化规律,然后借势,瞬间爆发出刚劲,将对手抛出或击倒,这就叫借力发劲。在使用化劲的时候,对手始终摸不清自己身形的虚实变化,找不到我方身体重心的实点。当太极的功夫到了高级阶段时,能够始终顺随对手动作变化,屈伸开合自由。所谓屈是指“弯曲”、“收缩”,伸指“舒展”、“放大”的意思。屈伸是身体动作运动变化时的外部表现,开合是外部动作与内部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开合的变化强调身体的收缩以及缠丝螺旋劲的整体发放,由于技击动作采用螺旋缠丝的伸缩旋转,以腰腹部为轴,旋腰转胯,缠丝运劲,劲力可分布于周身,劲力也可以达四梢,动作要求圆活连贯,故有粘连黏随之意,方能开时不顶撞,合时不丢离”。在太极拳技击中,屈伸开合都要求顺随对手动作的变化,讲究劲力的运化,不提倡使用蛮劲。
2.2来叫顺送不丢顶
在技击实战中,要做到“舍己从人”,要求做到“来叫顺送”即要求始终粘随着对手技法的变化而变化,顺随对手动作路线和方向变化而进退,交手过程中要求不丢劲也不顶劲。始终能根据对手劲力的虚实变化,做到上下相随,圆转自如;从人而主宰于我,我始终处于中正不偏,交手过程中就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即我方始终处于彼背我顺的境地。想要达到彼背我顺的境地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要非常了解,身体动作变化的路线要符合身体结构的规律。其次,技术动作要做到周身相随、一动周身全动。人的肢体的各个部位在运动时是密切相关的,是统一的,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做到人背我顺,就必须使身体各部位运动时达到周身相随、一动全动的协调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关键在于腰部的有效转动和技法的合理运用。如果只是部分肢体走身法的缠丝顺逆,其它部位必然僵滞,身体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幅度就会受到限制。例如:臂、肘运动但身法不动,同样会影响臂、肘的运动幅度和角度。因此,四肢的运动必须以技法的合理运动为前提,通过技法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背我顺。第三方面要想做到“来叫顺送”,在实战过程中不能丢劲还需要有效避免对抗过程中出现的“双重”现象。掌握好这两方面才能有利于自己在对抗中始终随对手变化而变化,做到圆活连贯,来叫顺送不丢顶。下面对丢劲和双重进行重点阐述。所谓的丢劲是指在较技过程中,由于没有掤住对手的劲力,我方的劲力过于松散,受制于对方较大的劲力。其次是较技过程中,我方劲力没有黏逼住对方的劲力,被对方挤出,受制与对方。所谓的顶劲是指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点上,力的大小不等,但是方向相反。如果对方用大力推我,我若不顺随对手力的方向和路线运化,而向着劲力来的方向顶,则双方就出现顶牛现象。太极拳技击实战中,交手双方经常会出现顶牛现象,顶牛在太极拳技击过程中属于“双重”中的一种,要想对付顶牛就需要避免“双重”这种现象。如何理解“双重”?通常有以下几种解释,一种指推手过程中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顶抗,导致僵滞不动。陈微明注:“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第二种是太极拳动作练习过程中,两足、两手虚实不分,称为“双重”。《陈式太极拳》注:“双重是双足不分虚实,成为双重;双手也不分虚实,亦成为双实,因此成为双重”。双方出现“顶牛”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对手的太极拳的功夫较浅,另一方面是对手认为自己的力量较大,单纯利用力量就能够在对抗过程中占优势,从而取胜对手。第一种“双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听劲以后,动作运化不当;后者则是认为自己可以顶住对方较大的力量冲击,可以通过单纯比较力量就能制胜对手,如果这时我方也用力对抗,则敌我双方形成典型的“双重”现象。要想用小力胜对手就需要通过身法变化,把对方的劲力打偏,破坏双方由于顶劲形成的双重,利用劲力的变化,把对方的力量向自己身体的两侧引化,使对手较大的力量不能作用在我方重心上。如何做到以小力胜大力,达到来叫顺送不丢顶的境界,需要在劲力运使时做到刚柔相济,运使得法。太极拳劲力发放不可偏执于柔劲,也不可偏执于刚劲的运用;而是要求做到刚柔相济同样,在太极拳技击对抗过程中,要求技击动作轻灵粘扶、顺行不悖、不即不离。如果只有柔劲没有刚劲,则劲力软弱无力,缺少弹抖劲。相反,只有刚劲没有柔劲,技击动作就会出现呆板不松活,缺乏灵活性。太极推手过程中用柔劲,并非只用柔劲,而是讲究柔劲中含点刚劲,刚劲中寓含柔劲。如拳论曰:“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因此只有刚劲和柔劲并用,才能够在对抗过程中得法,从而取胜对手。在攻防上,招势应用不仅要求有刚柔的变化,而且劲力运用也要求有刚柔变化。“依照拳理而言,虚招常用柔劲,实招发放常用刚劲。如果用虚劲迎击彼之来势,除了用柔劲,刚劲也不是绝对不可用的”;那么,用实招法击打彼方之势,除了运用刚劲之外,柔劲也不是绝对不能用的。何时运用刚劲、何时运用柔劲,需要依照攻防过程中的具体变化,随感而应,形意相连,粘走相生,避免顶劲和丢劲,动作上力争做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随对手动作动作变化而变化,要求做到顺应攻防实际的需要。如《易传?系辞上》所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之变化如同昼夜交替,有进有退、有攻有防,刚可变柔、柔可成刚,按攻防论,由刚变柔则是防,由柔变刚则是攻。刚劲和柔劲互为根本,但刚劲和柔劲也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刚劲可以用来应付柔劲,对抗过程中要求出手要速度要快,先到达为刚。反之,柔劲也可以克刚劲、以柔劲为顺、顺劲者必活、活者必灵、灵者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神、神能达化、变化莫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用柔不可快之,也不可慢也,要恰逢时机,出手得当。实践证明,攻防过程中刚柔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掌握好攻防转换的时机,随机应变,攻防技击方法应用得当,才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技法运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柔化对方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寻找对方技术动作的破绽。一旦对手露出破绽,就要抓住有利时机,用刚劲给对手致命一击。在瞬息之间实现柔与刚的转变,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由此可见,刚柔相济是通过劲力的运化来实现柔与刚的相互转换、相互渗透,并且在不断的转换、渗透中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没有身型的保持、劲力的运化,就难以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明白身型、劲力在刚柔转换中的辨证关系,才能自放松开始,由松入柔,而后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以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2.3急应缓随任人变
速度在攻防实战过程中是取胜的重要的因素。双方在对抗攻防格斗过程中,动作运使速度变化也是以技击需要为依据的。明代著名武术家戚纪光在《纪效新书》中曾有一段关于动作速度重要性的论述。他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快,这个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攻防格斗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格斗动作不同的攻防格斗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说明速度与攻防格斗的时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始动作都比较慢,做一些试探性的动作观察对手的技击水平,此时进退皆要求动作速度快。太极拳攻防格斗过程中讲究随对手的动作变化而变化,攻防格斗速度也是如此。对手的动作始终在我掌握之中,不管对手如何出招,对于对手来说己方动作的速度都是快的,并且太极拳攻防格斗中讲究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剑经》中讲:“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前者之意为在对方尚未发动进攻之际,我方主动出击、动迅势猛、先发制人,强调进攻的时机,体现一个“快”字,快到迅雷不及掩耳,争取一招制敌。后者是说如果对方主动发动进攻,我方需要应用技击动作和步法转换去引化对方,以引化动作为防守、以化招作为进攻的手段,后发制人,技击动作应用的时机讲究在对方进攻的时候用柔劲,体现一个“顺”字,顺着对方动作变化的趋势,引化对方发放的劲力。太极拳动作的慢相对于对手的动作来说是快的,讲究彼不动,己不动,彼先动己已动;后发先至。对手的动作相对来说还是太慢,处处受制于我。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技击过程中要求始终做到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来叫顺送,舍己从人。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从而以达到后发先至的效果为目的。然有时己方的动作姿势先于对方,劲力的发放落后于对方,其目的是应用有效的身体姿势动作诱引对方,从而诱使对手漏出破绽,我方乘虚而入,抓住有利时机,瞬间利用最有效方法,克敌制胜。双方交手时,假如对方以快速猛烈的招势向我袭来,我方要求根据对抗过程中对方的招势变化的路线和劲路,采取有效的措施,无论对方进攻的动作速度如何快,我方都能够将对手的动作引化,从而做到借势打势、借力打力,将对手动作劲力转化为己用,不等对方招式落己之身,我方用招法制胜对手,以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在运用招法时,对手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化解对方的劲力,此时我方要求将一招法变换数招法、数招连用,使敌不得逃脱,从而达到取胜对手的目的。
2.4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
“进之愈长退愈促”,“进”是指前进、进攻,“愈长”是指技击动作作用的距离延长,“退”是指退却动作,“愈促”是指退却动作逼迫。在攻防实战过程中进退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根据攻防对抗过程的具体情况,做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粘连黏随,使我方始终处于顺随对手的境地。例如在推手较技过程中甲方右臂撑圆将乙方挤出,乙方用双手捋之,甲方则顺着乙方捋的方向,右手臂向内旋转松沉随对手的捋劲的方向和路线;然后甲方以顺缠劲向乙方左上方外旋手臂挤靠对手的身体,在乙方忙于摆脱甲方外旋手臂时,采用按劲,按甲方的手臂,甲方借机顺势,内旋手臂下踏乙方的腹部,如果乙方顺着甲方劲力,腹向内收甲方再顺势向里将乙方挤出,以此制胜对手。俯仰是对技击动作的空间变化特征的描述,在身法中主要表现为胸腰的折叠。《拳论》中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在对抗过程中引进、化解对方劲力的时候,经常用到此种身法。对方仰来我方则高以引之,使对方有高不可攀之感从而失去重心;对方俯则我方愈向下进行引化,对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之感,对方迫近则愈引愈虚,便有遥不可及之感;对方退走则我方粘逼,使对手有被逼迫的感觉。太极拳在技击时,常常有意让对方先发放劲力,这样就能借力制人。如果对方不先发力,就使用各种招法诱使对手发力,引其先发,从而借助对方之力,后发制人。在具体的攻防实战中,由于面对的是对手不断变化的攻防招式,因此破坏对方的重心比较困难。要达到制胜对手的目的,就需要利用劲力的运化来诱使对方的重心失去平衡,借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正如《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奇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此在与人交手时,要采用引进落空的招法诱使对手失去重心的平衡、暴露破绽,借力制人则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