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3|回复: 5

家传秘诀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为一片,无分上下左右,不论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向无书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

诀曰

刃①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

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②体贵偏。

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

  靠后三分休拜出③,拽来送去势宜圆④。

左右两膀均匀练⑤,根实指蹻地莫粝。

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

  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⑥。

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

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

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注释】

①、刃者,手抄谱皆为刀字。拳诀言:八锋不挠而锐利。锋者刃也。故而更正之。

②、胸开背合者,就是现在所说的气沉丹田之虚胸实少腹的气贴背之背圆胸方的法式。

③、靠后三分休拜出句,乃说的是立身中正的中土不离位的形式前三后七的法式,体现的是前空后丰身法站势。

④、势宜圆者,攻防进退左闪右挪的种种变化,立身中正而又中土不离位的势正招圆之谓也。

⑤、“左右两膀均匀练”句,是说左右两手的攻防变化能力要一致,不能练偏了。而又“两手撑拳托掌若风烟”的劲力均匀,才见功夫。

⑥、小腹膨者,乃气沉少腹丹田之谓也。并非小腹的用力鼓胀膨起也。根据阳散阴聚的法则,肚脐聚而回收,自然由胸到少腹之上下是平的。如果大腹便便,练法就错了。不能腹内松静气腾然了。

【题名解】

此“家传秘诀”一文,说明张横秋先生的拳学内容禀承家传。以这一点来看,好似曹谱中所说的“至于张鸣鸮 ①者生平极好武艺”这一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可以推论出,张横秋先生之拳学内容,有家传的,有良谱《总序》中所说:“实吾师陈松泉翁”传授的。可见也有师传的。而张横秋先生的文笔又相当精彩,立言著论贴切而又易懂。便于后学领会。

虽有曹谱和良谱问世,不合而观之,亦不得张横秋先生谈拳论艺之宗旨、秘诀精义。然此《家传秘诀》一文的存在,可使我们理解张横秋先生所传拳法的内容宗旨、秘诀精义,功夫艺境,有了一把钥匙,可以走进《张氏短打拳》的殿堂,游览一番了,有心者可以由此得到养生、护身之宝了。下面具体依文阐释之。

【注释】

①、鸮字,读音xiao,同霄音。鸱鸮,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食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鸺鹠、猫头鹰等都属于鸱鸮科。也作鸱枭。

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为一片,无分上下左右,不论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向无书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

阐释:

学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要点,总不外乎身法之变化,手法之攻防,步法之进退。人能悟出此三法合一的浑之体之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具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习练纯熟,神形一体,以听探用顺化,顺化中亦听探,能“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方圆立体之运用,皆委之于自然之神,无所谓上下左右,一气灵明不昧。功到此境,不论在习拳法、棍法、枪法、射技,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在费神消耗体力去修别的什么了。即不用另起炉灶了,所谓“拳成兵易就”的说法,亦是此个道理。而竟得全器在,即得到全体大用的出神入化之神明功夫艺境了。此对“大成艺境”的描述,是根据张横秋先生说:“妙乎神者是为法,化乎一者谓之拳”的意旨来阐发的。即张氏短打拳法亦尊“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的“健顺参半”之宗旨的。

上述这些内容,实是家传的秘诀尔,向来没有著书立言,代代只是口传身授,自己修炼而悟之的。这就须要习者的悟性了。但人的禀赋不同,智慧各异,就有了上智、中智、下智的区别了。三种智慧之人的悟性不等,学拳习武也就有了三种方法的分别,学拳者亦可自选其一而修之。下面分别论述:

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意以贯之。所谓上智之人,即生而知之的悟性极高的人,何谓生而知之?即生心想知便能知道的人。谓之生而知之的人。这样上智之人,对于拳法的认识清楚,理解透彻,能够心领体会,意以贯之。神以明之,惟道适从,直致中和,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从不寻奇猎异。此种人习拳练武,修之便可达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历代著谱之大家。皆属此类上智之人。故能艺成著言立说。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上士,即上智之人吧!

中智之人,学而知之的人,必须通过从师学艺,又能朝夕背诵诀言,按法精心修炼,不断孜孜以求,经过几年艰苦的磨练,亦能功臻上乘的艺境。其中过程虽有反复,仍能终成功业。也能得正果。正如老子所言:“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即指此中智之人的吧!

下智之人,可分两种,一种是勉而为之的,即拜师学艺,朝夕背诵诀言,按法精心修炼,虽是孜孜以求,然悟性较薄,功夫艺境升华缓慢,能够勉力自己,持之以恒,渐渐悟性纯厚,亦能功臻上乘,之所以能功成艺就,勉而为之之功德所至。俗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乃指此种修炼之人。

上述三种智人,皆能功成艺就,功登为拳术攻防之道的智通圆融之人才了。

另一种下智之人,可以说属于愚智之人。修习拳术从不拜师学艺,虽读经谱,亦是咬文嚼字,寻奇猎异,武练横练自以为能,不知身体已遭戗创,健康已处危机。就是拜明师学艺,闻师论道谈理法,毫不领会,亦不能按法修炼,甚觉枯燥无味。多名誉上虽拜师,实未入门,并随时便离师而去,不再问顾。此种人智愚不化,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那种人吧!

由上述之论,可知中下之材智的人非朝夕诵讲这些宗旨、秘诀,勤而修炼方可成之。不这样修炼如何能进得门来,上得道去。

故我不私留真传,将秘而不宣其练、用之诀窍,整理出来公布与我同道之士。真传秘诀具有练、用之实效。就不要认为是我的私欲妄说而怪罪于我。或许对那些授拳的师尊,学拳的子弟们有所补益吧!
“诀曰”的阐释:

刃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

阐释:

刃者,锋刃,乃指拳锋而言,整体来说是自己的拳锋之刃,要对准对手脊椎骨处发手用招才最具有威力。

鞘直,自身要中正安舒,温柔之中锋芒锐利,锋刃直对对手要害部位,这在歌诀中有“恢恢游刃有何难”,和“八锋不挠,随颠随狂”,两句言说以为证。中正安舒乃指身法而正,假借“鞘”之中空而言的。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依拳法言,正者,身法也。,如立正、稍息之法论,此“正”字是言身正的。奇者,此处乃言内劲的。“奇”古音读“如”也。在此乃指“锋刃”而说的。整体观之,刃对鞘直,是说内劲之锋刃要对准对手的要害部位,但要保证外形身法中正安舒,才能得以发挥攻防作用的。此正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内气外形的“柔化刚发”之宗旨所体现出来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论述。此乃整个“诀曰”歌诀的核心之内容,习拳者必须分辩清楚,才能全部理解此“诀曰”歌诀的全部之内容,并依此才能全部理解《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所论述的“张氏短打拳”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全部之内容。以完成自己的修炼而终得正果。

刺牵拳:此刺字是概括一切攻击手法的,牵字是概括一切防守手法的。任何一个攻防式,不外由攻击手法和防守手法同时存在的。而攻防手法又都是相互转换变化的。又说明了任何一式攻防招式都是身法中正安舒,锋刃无不直接对准对手的要害部位的这样一个特点。

上述就是“刃对鞘直刺牵拳”这句话所含的精旨妙义之内容。但如何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下面的诀言又做了细致而又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依次观之,便可明白了。

手平肩下,双手一前一后,一短一长,抱门而立,前手之高度,腕与肩齐,后手之高度,略比前手肘弯高些,这样可上下右左的防护好自身之前后左右上下了。此是手平之精义。身法一立,肩要松下,方能便于用肘用手,又能转换自身时灵便快利,也就不宜让对手掀翻了。此肩下必与坠肘相互为用,此诀中未能谈说坠肘,但暗中处有沉肩必定坠肘的因果关系,因为,只有沉肩坠肘做对了,自然也就有了背圆胸方的肩撑肘横之劲势的运用能力了。此乃手平肩下的精义。

腰宜坚,腰乃自身上下之中枢,坚直鞭固自能上下一以贯之以助攻;圆融灵活以变化,自能九节一以贯之而善变,此诀只言“腰宜坚”,是强调一般人不知“弓张把要顶”的用腰之法而常犯“腰软“之病的缘故。不知腰下松腰坐胯,腰上拔背,才是”坚腰“之法式。当然,诀简,而内容是口传身授的。这就是只知诀言,不能具体练功的道理之所在,必由明师所传才得,即耳提面命方真。

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体贵偏。

阐释:

头端面正,头端,即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谓也。头为一身领气之所,头正则一身自正.如何认为是头正?只有百会穴置于最上端,头自然是正的。头正,用时还要“面正”,即脸面始终要对准对手,才能正视对手,这是基本方法,如“头若顶千均,颈如搬树转”之诀,就说的是身法左右变化,但脸面始终要正对对手,这只有真正的能做到头正的“顶头悬”的人才能够真正做的出来,这就是头端面正的意义。

眼勿闲:眼为见性,有审机度势的功能,即能“审来势之机会,察敌人之短长”的作用。如眼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如眼直射者,可一眼透三关之妙用。本经谱的“杀手之神在眉间”说的就是用眼的方法。拳诀云:“眼到、手到、身步到”说明了眼勿闲的精义了。即交手较技时,眼要不断巡视对手之空隙可击之处,则手自然到之,能如此而施招用手者,拳法不快自快,对手自然应顾不暇了。可知,快打人,非单纯的肢体的快速运动尔。可知“起伏进退,得先者王”,是说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而先知于人就首要在于用眼的功夫上体现出来的。这就是眼勿闲的精义。

然眼勿闲而能视野宽阔,罩住对手,基础在“面正”上,而面正的基础在头端正上,而头端面正的基础,在于颈部似有若无的“顶头悬”之功夫上。

上述的全部内容就是“头端面正眼勿闲”之精义。

胸开背合,是说涵胸,又名含胸,空胸乃用胸的方法。空胸即气沉丹田的内容。这样胸部松静自然。自然不会产生喘满之病拳了。背合,是说背圆的气贴背的蓄势之状态的。再结合前面所论的沉肩垂肘,可以体会到站式的身法之腰以上的状态为何模样了。

体贵偏,即指侧身而立,谓之偏,但要中正安舒。此偏侧身形,鼻尖必须最大范围也要对准自己的左右乳头,不能过之。如过则自己先失于偏,此即正面侧身之规矩。而此侧身形状,谓之轻身法,具有灵活变动之能力。这个偏字,又有用“扁”字来说的,乃地区和历史时期不同,用语习惯不同形成的。

但要知道,拳术用语有侧闪,偏闪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有通用处,又有不同之处,这都无所谓。但没有见过用“扁闪”的。只在此处说明一下而已。是说给细心研究拳法者的。
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

阐释:

膝乃下盘之门户的中枢所在,宜平分内裹,不可外开。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可,乃中盘架势。这是指前后脚不丁不八步的疾步站式而言的,又名熊步。就象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的步法一样。亦可以用丁字步法式。

后脚着力,是指后足跟的蹬劲而言,亦要求后足全部敷平于地而言的。前脚悬,是说前足为虚步样,并非悬空之谓也。前脚虽虚悬,但亦全部敷贴在地,便于腾挪的过身后的踩劲之用。但能全面理解此前后脚的步法之精义,还要明白下一句诀言的精义,才能最终明白下盘步法的精旨妙义。

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

阐释:

此乃说明身法一站,全身重心位置放在前后双足之间的何处为最妥当的。靠后三分,是说前后足的净距离三等分时,全身的竖轴,即百会穴至会阴穴的虚中,要放在靠后三分之一的略前一点,此乃“中土不离位”的重心稳定之规矩。休拜出,即此重心不要出了中间的三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如果重心出了中间的三分之一距离范围,而落在了后三分之一距离范围内,则成了“偏轻偏重”的病拳式,则前脚轻浮无根,后脚重滞不灵的偏无着落了。

如果立身中正,竖轴的虚中,正好放在两足净距离中间的三分之一范围内,是名“中土不离位”。这样,可以根据形势,掳履採摘的拽来,或双手扑击的送抛,都能做到势正招圆而无楞角了。变化温柔圆润而含蓄着锋芒锐利的伏机了。自可有八面玲珑的变化之能力,又具备着八锋不挠的攻击之用的威力。此种“中土不离位”的方法,攻防变化流畅自然,而其又威力无比。可张横秋先生只用“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的一句话就将中土不离位的妙法精义概括的全面而无遗漏,可见其驾驭文字的能力,亦炉火纯青了。实为后人之良师尔。

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

阐释:

说完双脚站立之法,复又论两手臂的练用之法,秩序井然。

左右两臂的劲力要均匀,而又要左右手皆可为攻防手法之运用。同样的攻防招法,左右皆可用之,运用的质量应该是同样的。

虽说是左右两膀的劲力要均匀,有力不出尖之意。又有攻防手的劲力运用之区别。即主攻手的劲力为四分,防守手的劲力用六分,甚或艺境高些的“劲用对五”的五阴五阳之用。这些都是“均匀”的内容,不单手臂如是,步法、身法,皆应如是。因为,只有自身的劲力均匀,才能更好的发挥听探之知能,以运用顺化之良能。才能更好的控制较技攻防变化时的整体局面而得以致胜。

“根实指蹻地莫粝”这句话,在此是指手臂的肩、手和手的掌根、手指的方法而言的。

肩和手,是一臂的根节和梢节的关系,根节为地才部位,梢节为天才部位。故根节要坚实,梢节要轻灵。诀云:“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三节齐到力增加”。这就说明了肩和手的“根实指蹻”之精义了。

以一掌而言,掌根乃根节,指尖乃梢节,也要根实指蹻。这不单是说“掌形”的问题,而是继续论述劲力均匀的内容之精义的。

由此推论,自然有一身的足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及胯、膝、踝的腿之三节之定位了。这样就形成了一身九节一气贯串的“九曲珠”的动变能力之论法了。

地莫粝,地者,指地方而言。即指根节、梢节的这些地方而言的。粝者,粗糙之谓也。完整的说:“根节要坚实,梢节要轻灵,关于根节、梢节这些部位的潜在功能要仔细认真的修炼,莫要粗糙的对待”。这才是其精义。否则,难至其精妙矣!

如果将“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这两句诀言,合起来观之,第一句讲的是左右的劲力均匀问题,第二句讲的是根梢的劲力均匀问题。而说明了自身各部位的劲力均匀,是指劲力有序合理的分配得当的内容的。而说明了劲力均匀不是劲力均等。习拳者一定要将劲力均匀和劲力均等的概念分辨清楚,才能习练无误,功夫艺境自然容易成之。否则,自入岐途而不知返。筑成大错,悔之晚矣!
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

阐释:

全身的步法、身法、手法,都已经论述到了。现在又作一个整体的站架之描述,并点出了其中的关要所在。

势如坐马腿夹紧。整个身架之势,犹如坐马之架势,虽分前后脚的疾步式,亦名势如坐马了。即曰坐马势,如何才为坐马势呢?腰下先,即先要松腰坐胯。这样,臀胯犹如坐在马上。此势千万不要坐在后腿上。即靠后三分休拜出一句之精义,在此处落实了。现在习拳者不知此中精旨妙义,多将胯臀坐实在后腿上,也就不明“势如坐马”之精义了。腿夹紧,并非左右两大腿向内夹紧的意思。而是指双膝内扣,圆裆开胯,前足如万斤之石压,后足如门闩之坚而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太山无可撼的双腿之下盘稳固的综合方法之效果而言的。即前看“双膝若并”,后看“臀胯若有所凭”的精义,就是“腿夹紧”的“势为坐马”的正确姿势了。

形似开弓腰下先,从身法外形上来观看,上身好似开弓射箭之形态,即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的意思。腰下先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了。

此“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之说法,也引出了良轮先生总结的《跨马开弓乃拳技身步之祖》的论述之内容了。其作歌诀言道:

欲习拳技首练功,不知何处是真踪。

但求跨马开弓义,一法通时万法通。

此歌诀中肯的论证了坐马开弓有一法通时万法通的效用。并又在下一首歌诀中再一次申明坐马开弓势之要义,歌诀云:

跨马开弓万化兼,腾挪偏闪是为先。

进攻退守斯为重,百法因之发大源。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从攻防招法立论,坐马开弓势,乃万般拳法变化之宗,将此势习练纯熟,则百法之宗立定,百法也就能纯熟见境生情的运用出来了。此乃习拳从简易入手的论述。其又作歌诀,进一步阐明“左右开弓为操持诸械所宗”。录之如下:

左右开弓妙更奇,诸般器械任操持。

能知骑射真宗旨,拳技从此得精微。

坐马开弓,能左右实施,正是“左右两膀均匀练”的精义之一。而能通左右开弓自如,拳技从此得精微。然单习拳术而不习器械者亦要“身步坐马务须两手开弓”。良轮先生针对此点,亦作歌诀述之,录之如下:

坐马开弓有即施,不开弓手作何技?

若还坐马无弓拽,问他坐马做甚的?

此歌诀之精义是说单纯习坐马架式,没有手法的开弓之义,那样的坐马没有什么意义了。关于这一点,其又著言曰:“正身坐马者,乃操练坐身之端尔。非进退攻守之法,学者留心审之”。此将坐马的正身坐马和偏侧身坐马的修炼目的不同,作用不同,寥寥数说就辨别清楚了。足见良轮先生具师之文风了。其又作了“辟用正身坐马之谬”的歌诀,批评了那以正身坐马认为是练攻防之用的谬误观念,亦录之如下:

正身坐马不堪恃,徒将两脚强支持。

纵然能得身端正,山迳无事跨毛驴。

尽管其所运用的手笔,有辛辣灰谐的一面,但其所批评的态度还是很中肯的。治学还是很严谨的。接着其又在“指流宗源”的歌诀中,阐明了开弓势之要义的所在,录之如下:

拳经要略在开弓,长短诸技一统宗。

千般变化由斯运,万种机关尚此通。

若道武论无妙义,祗缘学者自迷濛。

不因骑射真诠谕,百般操练总成空。

此“七言八律”歌诀中的“不因骑射真诠谕”一句,说明了“坐马开弓”势的一势,为长短诸技之统一的“宗”。即一切传统拳术攻防招法,皆由坐马开弓一势发展而流传开来的。此个见解,着实耐人寻味的。思之再三,确实如此。良轮先生在最后用“根本莫忽”的歌诀内容,肯定了坐马开弓在拳技中的应具有的位置,录其歌诀如下:

千言万语重开弓,休将根本自朦胧。

一处成功千处用,武技大略拳归宗。

此歌诀道出了,为什么千言万语强调坐马开弓势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一切攻防拳法的根本,如果能将开弓坐马势演练纯熟而功成,则有千般用处,武技的大略已经得到了,拳法也就能归宗如一了。可见,良轮先生习拳练艺,已经获得了张横秋先生拳学之实质内容了。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此是呆立第一法”一句的阐释中,再作详细解说。此处还是先进行家传秘诀之“诀云”的阐释,方能一气而贯之。

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

阐释:

此诀言之中,还有一个真口诀,即“气下脐平小腹膨”。什么气下?下到何处?吕洞宾在“百字真言”开头就说了:“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说明了是“心气”下。降到何处?乃脐下少腹“丹田”中,此处为“气海”,乃气之归宿。而“丹田”的说法,是法身、法界说的内容,故身体解剖后又是看不到“丹田”的。这一点与中医的经络说,有些类同相似之处,而又不同。经络在身体生化机能中存在,但在现在的身体解剖学中,确又看不到“经络”实体一样。丹田旨在正确地修炼者的身中存在。

所谓“气下”,实是“虚胸实少腹”的全部内容之简说。心气下沉入少腹丹田,则胸中虚空,少腹实满。此少腹实满,亦是自我感觉而知,自觉确似有物在其中,而此物,又是“物物非物之物也”。小腹膨,膨字乃指心气沉入少腹的自觉有物的现象之形容,比喻尔。如果真是少腹的外形之膨胀,则大谬特谬矣!这有“气下脐平”之说法,已经明白的告诉习拳者,不要用力膨胀小腹之外形,只是自觉真气下存,少腹内如有“物”的充实感觉就是了。亦知“少腹常圆满”,亦是指真气下存,少腹内有充实感觉,就为圆满了。内功修炼上乘者,可由真气形成一个内有形状又有颜色的球体,古名之曰:“太极紫金球”。故修炼传通拳术攻防之道者,在习拳练艺时就不必要用力膨胀少腹部位,以免体形变形,反而体形不美观,又会影响生化机能,倒防碍身体健康了。少腹,即小腹,脐下之腹;脐上之腹为大腹。此乃中医学中之分法。

脐平,这很重要,有的习拳者,不知身法的“阴聚阳散”之要义。腰之部位要阳散,脐之部位要阴聚的规矩法则。肆意的大腹和少腹以肚脐为中心的向前努力突出,造成大腹翩翩之形态,反自将腰部折断,形成腰部僵拙的病拳身法了。身弓自然遭到破坏,也就不存在拳术中须要的正确身法了,这一点在下面一句的歌诀中,论的相当清楚,自然要往下看了。
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

阐释:

良谱和曹谱,在论述张氏短打拳法时,经常运用“一片”二字,如“神形一片,一片打法”等等。为何此处说“练得熟时成一面”,此“一面”指何而言的?实是解释“坐马开弓势”练得纯熟时的,由于“气下脐平小腹膨”再加上“胸开背合”。则由胸至少腹,形成上下一个平面的形态。这才是拳法要求的身法之胸腹的正确之外观形态。如果大腹便便,肚脐努出前突,肯定是错了。因为胸腹上下成一平面时,符合“前空后丰”的攻防技击身法之要求;也符合“天圆地方”的身法之规矩;更符合自身生机之自然者也的须求。

只有虚胸实少腹,则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自然自身中浊气下降,清气上升,神清气爽,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自然精神清爽快乐无边,可充分享受人生之快乐;拳技之法,亦是内空灵,外灵便,能做到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快捷如闪电,无可测量。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

阐释:

呆立二字最妙,说明此“诀曰”的内容,由始致此,皆是论述的“坐马开弓势”呆立练习的方法的。按现在的通用说法,即是“坐马开弓势”的“站桩”修炼之方法,规矩等内容的。

如果按此诀对“坐马开弓势”站桩方法的描述内容来看,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形意拳门的“三才式”桩法了。此两个拳种的呆立站桩方法又极其的相似,而对此桩法的认识又极其相同,如形意门中人说:“少练三体式,万法出于三体式”。此谱说:“此是呆立第一法;跨马开弓万化兼,百法因之发大源”。更为奇妙的是:跨马开弓势的身法要求和形意门三体式的身法要求,又极其相似,而所练的外形、内气方法,又极其雷同。此两个拳法不同,产生时代、地域不同,能有这样共同的入门方法,及其共同的认识,这决不是偶然的。除证明有我们现在所不能知道的传承之脉络关系外。还能说明只要唯道适从:“功夫艺境及其识见,能与古人同;也可与今之善者无异”也,这样的事实存焉!因为拳本一家的缘故。

而此谱所言的“骑马开弓势”之练法,有练外形的内容,又有练内气的内容。也有内外齐练技击的内容。即是说:可以用作形体桩功来练,又可用做意念桩功的练习。还可用做技击技法的练习。而在曹谱中的“用(劲)力“条目中,将此骑马开弓势的呆立桩法的操练内容做了一番描述,记之如下:可与形意拳门三体式桩法进行一下核对比较,习拳者自然能够心中明了了。录文如下:

周身用(劲)力,逐一细推。头如顶千钧,颈如搬树转,下颌如龙戏珠而顶出。肩膊如铁,浑坚而陡来。前手如推石柱,后手如扯拗马。前脚如万斤之石压,后手如门闩之坚抵来,臀如坐剪夹大银,身如太山无可撼。此周身用(劲)力之妙,摹神设想之巧者也。

关于这一段的阐释,放在后面之系列文章中,此处只作介绍,不予阐释了。列出只是让习拳者便于参照而已,旨在明白“骑马开弓势”的站桩练法之内容的要义尔。

讲过骑马开弓势的呆立练法,还要言明此骑马开弓势的偏闪腾挪的动变应用之要点,这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练必能用的目的。

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

阐释:

步法主进退腾挪,然步法踏定的是“梅花五行步法”。而梅花五行步法中含有“阴阳两仪步,三角猫步,四门斗步,单转、双转,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容囊括所有步法了。然运用梅花五行步法时要预先偷进半步,此乃近敌的方法,然后才能横破直,直破横的能够胜人。能够胜人的条件在于闯满的满填,此满填对手空虚之处而使对手不得变化必然跌扑在地了。这正是《太极拳经》中所云:“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势,一夫当关,万人失勇”。这句话中的“我占据形势”就是满填的意思。也正是歌诀中所言“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旁跌见伤”的偷半步之功效。

全部歌诀只用一句话说明骑马开弓势运用的要点,一是预偷半步,二是满填。这样,给习拳者一个启示,任何攻防招法的实施,都要具备预偷半步,得势满填,才能战胜对手,也就毫无异议了。习练攻防招法而能具备制胜的价值时,由此两个要点入手,也就容易的多了。

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阐释:

静以待动,犹如文士,无动于中。得机得势,疾发快如箭离弦直奔目标射去。此正古传“静若处女,动如猛虎”之喻。

全诀以此句而收,耐人寻味,整首歌诀,大部分全在论自身内外之规矩,并言明是呆立站桩法。说明“静练法”一可练内功,二可练外形。古人早有明论了。周身之规矩,亦可在“呆立站桩”法中进行有效的调整的。此乃秘诀之一也。

身法具备,动练步法偷半步,横冲直撞要满填,千招万势归一法,即归到骑马开弓一势之用。脉络清楚,思路明白,习者易懂。真不愧拳家经典之论。习拳者的渡命真言。知此,得此秘诀之精义妙旨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呀,在哪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呀,以后如果是转的,请一定要注明【转】,然后注明作者,注明出处,这也是对作者的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厉害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都想偷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