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7|回复: 3

《在止于至善》——钱惕明《太极内功心法全书》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30 19: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狄子御 于 2013-5-3 16:34 编辑



     纵观太极拳等内家拳历史,其中不乏攀登人生最高点的得道圣手。众所周知,孙禄堂前辈集太极、形意、八卦三家之长,成为一代宗师,而且是攀登人生最高点的楷模。他说“余练拳亦数十年矣。初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可是当他与宋世荣前辈面对面探讨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为此,孙公特著《论拳术内外家之别》一文,详细记述了他与宋前辈讨论的内容与观点。这是非常精彩、非常深刻,又发人深思的文字。

       文中记述,孙、宋会面的起因:“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原来两人早有交往,此次是孙公应宋前辈之约而去的。文中说,两人见面寒暄后,即就内家与外家以及练拳得道的问题深入讨论。
        孙公首先提问:“内外之别。”宋前辈当即回答:“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

       接着孙公联系自己的练气情况,进一步问道:“余曰:然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如硬石矣。”不料宋前辈不留情面地说:“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奇怪,孙公自负的、鼓动腹内之气仆人于寻丈之外的上乘功夫,在内家圣手宋前辈眼里却是“否,否!”连续两个否!孙公当然要请教所以然了

       该文记述:“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则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须知故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便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斤,不过匹夫之勇。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则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

        宋前辈这番高论,发人猛醒,顿使孙公转变思路,认识上上升到新的高度。孙公记述说:“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又知拳之形式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则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之地,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穆、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之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敬仰崇敬之心。若田开强、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已经突破了一般的练武境界,上升到致中和、讲仁义,识春秋大义的崇高境界。

        笔者亦“由是推之”。武功是暴力的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目的是致中和、重仁义,讲春秋大义。如果仅仅为武功而武功,就是为暴力而暴力,结果是为拳而拳也,宛如“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退一步讲,为拳而拳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上乘功夫。正如宋前辈所言:“腹之坚,非上乘也,非真道也。”

       重文轻武之风延续了千百年,练武者只落得“一介武夫”之称,最高不过“勇士”而已,其原因就在于仅仅是“武夫”,未重仁义,未重中和,更不重春秋大义。当今盛世,习武之士应立志提升自己,知书达理,甩掉“一介武夫”的雅号。太极人士更应如此,因为太极拳根据自身的特性,能使练拳者陶冶性情,改善气质,只要再前进一步,识大道,明心法,就能“在明明德”,而且把“在明明德”落实到“在止于至善”上,攀登人生的最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6: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狄子御 于 2013-5-3 16:35 编辑

给您改了下版面,像这样比较长篇的文字,最好不要加文字背景,这样看上去容易视觉疲劳,

您自己可以比较一下 ,下边是原文的截图。

原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20: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2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想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