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功夫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0|回复: 0

孙禄堂逸文《拳术述闻》注析/尤志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作者:尤志心    
  孙禄堂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1933年12月16日)。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1885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不辞远蔽、险阻,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20世纪初,在清廷举办的“天下英雄会”上夺冠。遂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传之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融合贯通,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6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改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孙禄堂一生著述丰富,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题解
  
  此文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但此文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故将它注析后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原文
  
  拳术述闻
  孙禄堂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
  曩①居北平,有高道夫②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纲之起点,书法有五锋之起笔。”余复询二五之理。曰:“拳术之五纲,为劈、崩、趱(攒)、炮、木贡(横)③,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也。至十二形④之奥妙,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点、进退、起落、变化之要道。”
  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书法则有五锋,为中、逆、齐、侧、搭⑤,即临碑贴之五笔法也。碑中张迁⑥、郑文公⑦大小篆等,都不外乎五锋。虽有中、逆、齐、侧、搭之分,及用笔之不同,然皆中锋。故拳术五拳之中和,书法五锋之中锋,二者运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吾习此虽年余,而观今日之书法,及乎一己之精神,与去岁已迥然不同。故知拳术实与书法身体,具有密切之关系也。"伺高君因事返汉中,数年阔别,直至去秋,余在新都供职本馆,高君闻讯来访,斯时高君则已由王铁珊先生之介绍,充冯焕章⑧司令书法教授矣。
  又余在北平时,直隶督办李芳宸⑨先生,在天津创武士会。专人相约,余素昧平生,虽不欲往,继悉先生精剑术,朝夕锻炼,数十年如一日,深得斯道奥妙,因应约来津。与先生长谈数日,乃知先生于剑术,已得其中三味(昧),其动作道理,无所不善,盖出自武当太极剑之嫡传也。据先生云:“为陈士钧(按:为安徽人,自幼好道学问渊博,隐居于峨眉山)前辈所授。朝夕不辍,数年始知剑术之道理甚广,包罗无穷,与各派之理皆相连贯。”又云:“余自隶军籍,用兵之法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察人动作奸诈虚实之情,山川向背形势利害之式,进退开合之理,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若隐若现之机。至于武侯八阵之大义,殆无不师效剑术理为。”
  民十七,中央设国术馆。先生受聘副馆长。七月,沪上法公园举行游艺会,先生亦参加表演。四日中,观先生舞剑时,其精神动作,刚柔开合,伸缩婉转,曲尽剑术奥妙之能事。于是知先生向日之作为。经过之情形,实于剑术神而明之,令吾人叹观止矣。
  今年夏,小住焦山。统(疑是“编”之误)志局庄思缄⑩先生来访,谈及剑术。先生询李芳宸之剑,与余之剑是否同派。余曰:“芳宸先生所练为太极剑,而余则八卦剑也。但二者门派虽不同,其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如八卦之名称,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也。”又问,二者之巧妙孰善。余曰:“芳宸先生,孜孜于剑者。念余年,已至炉火纯青之候。余非专门,得其形势与大概之道而已。安能同日语哉?”先生复倩请余舞。余以荒疏日久,身步两法,皆迟滞不灵,谢却之。先生敦促再四,并认略舞数式,观其意义而已。余逐按八卦之名称,错综变互之形势,为舞数十节。又询拳剑之理,余曰:“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义(意)也。”先生曰:“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又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
  余初闻前辈云:“拳术之道,随万物而遗。”颇疑惑不解,兹聆高、李、庄三先生之言,始茅塞顿开,一扫胸中疑团,因笔而书之,以告我同志。
  
  [注释]
  ①曩:从前,过去。
  ②高道夫:应是高道天,“夫”可能是印刷之误。陕西汉中人。高道天能使其书法与拳意相合,其隶书及魏碑均名高一时,曾任冯玉祥的书法教师,其人品学识颇得冯氏赞誉。著《书通》
  ③劈、崩、趱(攒)、炮、木贡(横):五行拳的五种拳法。刘殿琛《形意拳术抉微·五行拳论》中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在形意武术则劈、崩、攒、炮、横也。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拳。”
  ④十二形:即“十二形拳”中的:龙、虎、猴、马、鱼它、鸡、鹞、燕、蛇、鸟台、鹰、熊等十二形。
  ⑤书法则有五锋,为中、逆、齐、侧、搭:毛笔笔法有五种,中、逆、齐、侧、搭。中锋: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运笔要求将笔的主锋保持在字的点划之中,叫“中锋”。这种运笔方法,是用笔的主要法度。笪重光《书筏》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逆锋:为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苍劲老辣的意趣。清刘熙载:“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齐锋:怀疑即聚锋。指笔锋拢在一起,呈单一笔锋。赵孟兆页说至于用意之妙,齐锋不难,而腰强为难,锋齐者类不能强,腰强者有不能齐,虽赵文敏用冯、陆笔,亦仅得其齐,而罕得其强。侧锋是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搭锋:顺势而下,不用逆势的起笔。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清包世臣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

 ⑥张迁:《汉张迁碑》,全名《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此碑书法运笔沉着,入以方笔,出以铺毫,笔势内敛,笔力沉着,结构严整、端正朴茂,是汉隶的代表作。
  ⑦郑文公:《郑文公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北魏正书摩崖刻石。楷书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书写者是北魏书家郑道昭。
  ⑧冯焕章:冯玉祥的字。冯玉祥(1882—1948)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字焕章。安徽巢县人。清末入淮军当兵,后投北洋军,升任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清逊帝溥仪出宫。他脱离直奉军阀,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并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家大计。不久,迫于奉、皖军阀的压力,赴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将第一军改称暂编西北陆军。1926年秋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兵潼关,会师中原。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因与蒋发生利害冲突,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所部被蒋收编。“九·一八”事变后,冯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方振武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所迫辞职。193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排挤,被迫离职。1946年,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政治委员会主席。是年7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于9月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遇难。冯玉祥勤奋好学,崇尚简朴。以治军严、善练兵、注重近战和夜战著称。冯玉祥精通武术,尤以少林武功著称。曾倡导成立中央国术馆。《精武》杂志2005年第7-8期曾发表长文《铁血丹心精武魂——冯玉祥将军与武术》予以介绍。
  ⑨李芳宸:李景林的字。李景林,又字芳苓,号“广古川“。生于清光绪十年(1885年),河北枣强人。幼承父艺,从学技击。于塞外得皖北异人陈世钧(1821-1932)授以武当对剑。为武当对剑第十四代传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入黑龙江巡防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黑龙江第1师参谋长,奉天陆军第3、第7混成旅旅长等职。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任东路第3梯队司令。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李景林与张宗昌组成第2军,担任热河南路的作战。奉系取得了直隶、山东、安徽等地盘后,北京政府任命李景林为直隶军务督办兼第1方面军团司令。1925年11月,郭松龄反奉时,李景林与郭松龄、冯玉祥结成反张密盟,宣布脱离奉系,转而拥护段祺瑞,并电劝张作霖下野。1926年,李景林部队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天津,退往山东。1927年,李景林部队与张宗昌部队组成示鲁联军。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对付冯玉祥部队。后被张作霖罢免所有职务。退出军旅,寓住天津、上海。1927年,李景林寓居上海。叶大密老师约陈微明、陈志进从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捐前嫌,三邀李景林出士。李景林出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受教者有黄元秀、高振东、诸桂亭、钱西樵、苏景田、沈尔乔、孙存周等。1930年,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1931年任山东国术馆馆长。在此期间从其学艺者有万籁声、李玉琳等人。1932年病死于济南。终年47岁。
  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由其流承的武当对手剑,更是攻防有效,实用性强,参合抽、带、格、击、刺、点、崩、搅、洗、压、劈等十三势,成为武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初习对剑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势随意对击,但须剑不见剑;最后舞剑,行气似流云,极自然之妙。李景林云:“配琴舞之,更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剑焉能道此”。邹声远曾有诗云:“龙泉之尺鬼神惊,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绝技应无各,传与群美后代光。”
  ⑩庄思缄(1866-1932):庄蕴宽的别号。江苏武进人。曾任广西梧州府知府、淅江布政使。受革命思潮影响,不愿做清朝官吏,毅然辞职。1911年任上海商船学堂监督(校长)。1912年任劳任怨代理江苏都督。后任统一党参事。1914任平政院肃政厅都肃政史。1916年任国务院审计院院长。1928年后,曾任主持江苏修志局。他是北京大学教授、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陈衡哲(1890-1976)的舅父。
  
  [简析]
  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自己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
  全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此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书法与拳术的关系。作者记述了书法家高道天的关于书法与拳术关系的论述。高道天认为拳术有“五纲”,书法有“五锋”,它们都是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的体现。“五行合一,致其中和。”“中”,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意即中道。《论语·尧曰》:“允执其中”,皇《疏》:“中谓中正之道。”古代思想家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适度为“中”,或以“中”为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中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情感的萌动与表现适度。其本义为中正的准则。《荀子·王制》:“中和者,听之绳也。”其后演化为中庸的同义语。《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一定的节律、法度),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就各安其位,协调相处,万物也就发育生长。所以孙禄堂把他的自练拳“三十六手太极拳”称之为中正拳,处处要求做到平直圆,中正安舒。这样就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防身克敌的目的。
  孙禄堂一生不仅习武,亦极喜文,暇时尤好书法,每日临也,从无间断。孙拳术造诣精深,书法亦臻上乘。他既是武术家,又是书法家。他本人就把武术与书法,融会贯通起来,体现“万殊合归一本”(“万法归一”)的哲理。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阐述剑术与用兵之道合一。李景林是一位军事将领,得武当太极剑的真传,剑术高明,深得奥妙。其剑理与各派之理相通,与用兵之法也相通,甚至与诸葛亮的“八阵图”的大义也相通。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讲作者自己的八卦剑与武当剑也是相通的。“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甚至名称也有相同之处。八卦剑由董海川传之程廷华,由程传之孙禄堂。孙禄堂在他的《八卦剑学》中的《自序》篇中说:“按八卦始于太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极。吾人各有一太极之体,故剑之左旋右旋、阴阳相生,实具太极之妙用。”(《孙禄堂武学录》第334页)所以说八卦剑与武当太极剑是相通的,它们的基础都是一太极。
 这篇文章把拳剑之理概括为为三点:“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义(意)也。”
  第一条讲的是“诚中”,合乎儒家学说。“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外合一是中庸天人合一基本思想的内容之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内外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内外之道,即内外合一,内外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内外合一的理法用之于拳理就是“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以孙禄堂在他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中说:“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我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一以贯之。”“诚中”,王夫之说:“诚也者,实也。”(《尚书引义·洪范三》)。所以“诚中”也就是“实中”。
  第二条讲的是“虚中”。“虚中”是道家的理论。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点破了“先天 从虚无中来”的玄机。道家内丹中派祖师李道纯著《中和集》讲:“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闽。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矣。”玄牝之门是点破了“先天炁从虚无中来”的玄机。先天炁又称元气,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藏于肾,肾为元气之根。在练功过程中,把百会穴扩大起来,凸起来,形成“虚中”,便于养育新的生命。孙禄堂说:“八卦拳……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宫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上下相通是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原是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技法,顺着对方的劲,牵着对方的劲运动,是使自己中心(即对方所攻击之处)由实而虚,使其攻击落空,顺势把对方打倒。所以说,“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
  第三条是讲的是“空中”。“空”是佛教语。谓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修行的人,做到了“空中”,即心中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就能达到修性心养性的最高境界——成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拳诀名言,意思是说,长期练拳用招,自然出手即招,而无须考虑是否合招,浑身无处不弹簧,挨哪里哪里即发。我岳父陈健侯先生曾对我讲过,练拳之始,“偏柔偏刚,绳捆索绑”,练成后则“劲气内藏,圆球弹簧”。这里的圆球是指皮球,皮球是“空中”的。只有中空了,才能挨哪里哪里即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这和佛教的“空中”是同样的道理。
  总之,拳剑之理与儒家、道家、释(佛)家的道理是相通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也相通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但是“愚者看其异,智者看其同”,愚蠢的人只看到它们不同之处,而聪明人却看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殊途同归”,“抱元守一”、“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指“中和”(阴阳互同,和谐一体)两字。这是这篇文章所要阐发的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也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核心。所以理解了这篇文章也就理解了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核心,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湖街道布心路1023号东乐花园57A栋4B
联系电话:0755-89982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